
咋说来着,最近瞅见一部片子,叫《睡觉的笨蛋》,在北京上海那块儿影展观众反响还*热烈,终于让更多人瞅瞅了。这片子讲的是两个大学室友,日子过得*有意思。这俩主角。一个叫琉加,金头发的,*有范儿。从小喜欢音乐,上大学就拉了个独立乐队,没事儿带着小兄弟们去酒吧演出,赚俩外快。虽说平时话不多,看着还有点愣头愣脑的,可到了台上,来劲儿,浑身都散发着劲儿,特有魅力。另一个叫柚实,黑头发,是个宅女。课余时间去个音像店打工,没事儿就窝在宿舍里睡觉、打游戏。在柚实眼里,琉加就是个“天才室友”,自己都不行,琉加会弹琴、会写歌,自己却没啥能耐,琉加身边从不缺人追,自己却连个心仪的对象都搞不定。就连俩人一块儿去酒馆喝酒,自己也是先趴下的**。可就算这样,俩人处得还*不错。柚实觉得琉加最牛的地方,不在于她多有才华,而在于她活得明白。瞅着她平时*懒散的,可一自己喜欢的事儿,她立马就来了精神,跟换了个人一样。不像自己,是真迷茫,真懒,啥力*没有。琉加对柚实好比姐姐对妹妹那样,包容她总是稀里糊涂的,在她瞎琢磨的时候给她鼓劲儿。前半段,影片就*实诚地***俩人那些鸡毛蒜皮、没啥劲儿的日常生活。柚实被店里的家伙儿骚扰,琉加看见了立马就冲上去帮她解围;柚实失恋了,也是琉加拿着尖叫鸡在旁边安慰,提醒她没啥大不了的。柚实对未来的焦虑会突然冒出来。她说自己老是这样没啥目标,毕业以后也是随便找个工作,浑浑噩噩地过,不知道咋才能走出来,瞅不见前头有啥路。琉加听后,把兼职分了一半给柚实,说要是能一块儿做完,拿到钱就平分。这样也算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了。至少,在这条路上不是在瞎转悠。要是光看前半段,*难把这片子当成青春片。虽说主角都是大学生,但她们的生活里没那些轰轰烈烈的情感,*没啥狗血的爱恨情仇,只有一些隐隐约约的焦虑、迷茫,但也谈不上多强烈,好比琉加经常表现的那样,“没啥大不了的”。他们靠着流媒体、电子游戏来填补精神,靠着速食来填肚子,虽说知道没啥营养,**懒得去超市;一边吐槽着,工作赚钱生活好像没啥意思,一边随波逐流,觉得不这样做也不知道还能咋整。掰扯掰扯,片子里刻了三种人,瞅着**日本年轻人里的三种类型。一种,是像琉加那样,有明确的目标,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。她知道要是想走音乐这条路,**比找个普普通通的工作难得多,但为了干喜欢的事儿,她还是愿意试试。另一种,是像她们的同学伊藤那样,没啥理想,就想找个清闲又待遇好的工作,过个舒服的物质生活。每天刷刷视频、看看漫画,随便打发完这辈子。琉加问她,这样不会觉得生活没啥意思吗?她破罐破摔地说自己没啥想干的,只是一种逃避吧。可伊藤却反驳,或许“破罐破摔”的是大多数,像琉加那样有梦想去追求的才是异类,在他看来有点自以为是。在他们之间,还有第三种人——那就是像柚实这样,想做点什么、不想把时间白白浪费掉,又找不到目标在哪里,还在摸索的人。所以她才会羡慕和欣赏琉加,幻想着像她那样找到目标所在,就不会这么迷茫和焦虑了吧。**影片的后半段,俩人的境遇却来了个反转。原来表面看*坚定、*成熟的琉加,也一直*痛苦的。在别人眼里,她玩乐队、演出赚钱,写出*有名的曲子*酷,可她知道事实上的“圈子”是啥样,那就是一群自诩为艺术家的人聚在一块儿,互相瞅瞅、夸夸、搞搞创作、再被夸夸,所谓的创作不过是瞎折腾,从不真正突破自我,因为圈子会让在里面的人觉得自己*有才的。她不想在错觉里,一直瞎折腾。可她对能力并不自信,因为她最出名的一首曲子并不是自己写的,柚实有一次喝多了睡过去,梦里哼出的调子。她***启发,把柚实哼的调子记下来,又写成了歌,取名《睡觉的笨蛋》,本来只想和柚实开个玩笑,没想到这首歌成了乐队的成名曲。这让她深深怀疑,自己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天赋。看起来像目标坚定的她,一直活在自我怀疑和迷茫里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一家唱片公司找到她,想跟她签合同。可条件是她,并且要接受公司的包装。琉加犹豫了好久,最终还是离开了乐队的伙伴,也从宿舍搬了出去。在一年里,她迅速成了个小有名气的歌手,在舞台上跳着舞、唱着听了就忘的口水歌,再也不是她原先的样子。直到一场演唱会上,她突然放飞自我,唱起了那首《睡觉的笨蛋》,然后跳下舞台,消失在了公众的视线里,成了**寻找自我的人。而在她搬出宿舍后,柚实反而在自己过日子的过程中,渐渐从**彷徨不定的小透明,变成了又一个值得依靠的学姐。**成长并不是一条直线往上走,只是在时间的积累下,不断摸索前路的过程,不同的路*没有啥对错之分,就算留下了遗憾,也不会是白费劲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