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盛极而衰:从千万预约到口碑雪崩《赴山海》的开播数据可谓一片辉煌——双平台预约破千万,商圈广告遍布60个城市,高铁专列与“痛楼”等营销手段层出不穷。首日30万+云包场和50万+免费观影名额,更是刷新了内娱剧集云包场的纪录。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在上线不到1小时便突破26000,最高热度达到26846,一度让业界和粉丝坚信这部由成毅主演的武侠剧将再创辉煌。然而,这股热度很快被口碑崩盘所吞噬。粉丝眼中,成毅的表演、剧情的“真武侠”风格和《盗梦空间》般的悬疑设计令人着迷;但普通观众看到的却是逻辑混乱、节奏拖沓、特效倒退十年的粗制滥造。豆瓣评分上,1星、2星与5星的比例失衡,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剧烈的反差让人不禁发问:是什么让这部被誉为《莲花楼》2.0的作品,从众星捧月跌至口碑雪崩?制作黑洞:3亿投资究竟花在了哪里?据传,《赴山海》的投资高达3亿,但实际成本却存在争议。有自媒体称其为6000万,而前经纪人梁婷更是直言这是一部“快餐作品”,质疑剧组没有给成毅足够的时间打磨台词,也没有拍足够的备选素材供剪辑挑选。她甚至透露,成毅拍摄时手里还拿着荧光笔做标注的剧本,汉服下还穿着现代的洞洞鞋。从预算分配来看,演员片酬约占30%(约1亿),宣发费用约8000万,制作团队成本约3000万-4000万,置景与服化道约7000万,后期特效约5000万。问题在于,演员与宣发占比过高,真正用于提升剧集质量的制作经费明显不足。尤其是特效和置景,本应占35%-40%的份额,但成片却呈现出大量“棚拍+抠图”的粗糙质感。更有观众质疑,真正的特效经费可能低于账面金额,甚至有“查查账”的声音。在没有官方辟谣的情况下,3亿投资的真实性存疑。但无论如何,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,制作方难辞其咎。表演困境:成毅的“快餐式”回归成毅在《赴山海》中一人分饰三角,分别演绎现代社畜肖明明、侠肝义胆的萧秋水和阴鸷权谋的李沉舟。然而,他的表演却饱受争议。台词含糊不清,甚至需要观众开启字幕才能理解。对此,成毅解释称角色性格内向,怕露馅才不敢大声说话。但这一解释难以服众,因为演员的首要任务是让观众听清台词。对比近期因切片翻红的《黑金》中王志文的表演,台词清晰、呼吸吐纳极致展现角色本身,成毅的表现显然相形见绌。前经纪人梁婷更指出,成毅在拍摄时没有进入角色,不尊重表演这行当。她透露成毅拍摄时手里还拿着荧光笔做标注的剧本,汉服下还穿着现代的洞洞鞋,进一步印证了演员的表演状态。平台与资本的双重代价《赴山海》由腾讯视频、爱奇艺、稻草熊影业、烨华影视和童乐影视联合出品,承制方为烨华影视。从广告收益来看,腾讯视频的广告数量从开播时的7个降至最近仅剩1个,损失惨重。爱奇艺的商务表现虽好于《莲花楼》,但依然无法掩盖整体口碑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。烨华影视作为欢瑞子公司的控股方,实际由欢瑞创始人钟君艳间接控制。随着《赴山海》口碑下滑,欢瑞世纪股价连跌5天,市值蒸发逾11亿元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6月,欢瑞已将11%的股权转让给东阳连瑞影视传媒有限公司,存在“转让给自己人”的嫌疑。根据欢瑞世纪2024年年度审计报告,烨华影视去年亏损786.35万元,未来或将面临更大口碑隐患。公式失效:资本与制作的短视《赴山海》的失败,根源在于资本和制作方的短视。他们试图套用“顶流(粉丝经济)+大IP+高分剧班底+‘S+投资’= 复刻出超越前作的成功案例”的公式,却忽略了每个环节都需要真正用心。过于自信导致每个环节都缺乏细致打磨,最终让项目失控,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答案。被蒙在鼓里的观众成为最初的受害者,随后口碑崩盘反噬主演、制作方和平台,形成连锁反应。长剧同行们也看呆了,这个教训是:公式不可复刻,亦不能低估了观众的智商。无论是电影还是长剧、短剧,观众期待的永远是真正的好作品,而非模式化的流水线产品。参考资料1. 游好运. (2025). 《赴山海》口碑崩盘:3亿投入VS难看的特效剧情. 游好运策划|文娱春秋编辑部.2. 温瑞安. (1979). 《神州奇侠》. 温瑞安武侠小说系列.3. 梁婷. (2025). 成毅不能一直局限在古装角色. 个人长文.4. 腾讯视频. (2025). 《赴山海》播出数据报告.5. 爱奇艺. (2025). 《赴山海》广告收益分析报告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