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女孩》的光影之路:舒淇导演威尼斯梦圆记从影人到导演:威尼斯首秀的忐忑与荣光舒淇带着她的导演处女作《女孩》站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聚光灯下,心情复杂得像极了片中那个在80年代迷惘成长的女主角。作为演员,她早已在镜头前活了无数角色;但作为导演,这全新的身份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“本来以为来威尼斯会轻松点,”舒淇坦言,“结果发现自己带着自己的电影来,心里全是毛毛草。”那种焦躁感,像极了林小丽第一次窥见世界色彩时的惶恐。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的那一刻,舒淇瞬间泪洒现场,或许是因为导演身份的挑战,或许是因为十年磨一剑终于修成正果的释然。从影人转型导演,这条路注定不平坦,但舒淇用行动证明了:梦想这东西,只要敢追,总能追到。十年磨一剑:《女孩》的诞生记《女孩》的故事线简单却深刻——80年代的香港,林小丽在家庭暴力和母女羁绊中挣扎,直到遇见李莉莉,才学会如何自在生活。这个看似陈旧的故事,却是舒淇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呐喊。2011年,她萌生了这个想法;2013年,拍摄《游龙戏凤》时导演鼓励她“从最想说的话开始写”;十年间,剧本被推翻了无数次。2023年,在威尼斯担任评委期间,她观摩了无数佳作,更加坚定了完成《女孩》的决心。于是,评委工作结束后,舒淇留在米兰一家酒店,用三个月时间打磨出最终剧本。十年磨一剑,舒淇用毅力告诉我们:好的故事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时间沉淀,需要反复打磨。挑战与突破:如何让旧故事焕发新生80年代背景的电影如何避免陈旧感?舒淇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—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鲜活的人物塑造,让历史故事照进现实。“我要让大家觉得,这个画面、这个故事一点都不老套。”她坦言。比如林小丽和李莉莉的关系,看似简单却充满张力,既像母女又像姐妹,这种模糊的边界感让角色更加立体。影片中的家庭暴力、母女羁绊、女性成长等话题,更是直击人心。舒淇说:“虽然很难,但我直面困难,就完成了。”这种不服输的精神,正是《女孩》最打动人的地方。梦境成真:舒淇的导演梦与未来计划当舒淇得知《女孩》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时,她觉得自己“真的在做梦”。“小时候不爱读书的我,居然可以做到今天这一步,不可思议!”她激动地说。首部导演作就获得国际认可,这对她意义非凡。未来,舒淇手上还握着三个剧本,但她决定先让《女孩》发光发热。“如果反响不错,我就继续钻研另外两个剧本。”这种谦逊和野心,让人期待她未来的作品会带来怎样的惊喜。互动:你眼中的80年代,是什么样的?看完《女孩》,或许你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某个片段,或许是家庭关系的某个侧面,又或许是女性成长的某个瞬间。80年代,这个被很多人怀念又遗忘的时代,在你眼中究竟是什么样的?你有没有经历过像林小丽那样的人生转折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,让我们一起聊聊那些年的光影记忆。---参考资料1. 1905电影网:《舒淇导演新片入围威尼斯,讲述80年代女孩成长故事》2. 舒淇访谈:《克服困难完成导演首作 舒淇分享《女孩》创作历程》3. 威尼斯电影节官网:《82nd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》4. 电影资料库:《女孩》影评集5. 舒淇社交媒体:《导演梦圆威尼斯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