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违的上海文史馆馆员、作家王小鹰携新作长街行亮相上海图书馆,畅谈影视改编构想。她希望改编后的电视剧能更深刻地展现上海城市与人物的精神面貌。同时,尚世影业启动多个影视孵化项目,以上海城市为创作母体,描绘时代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壮阔画卷。王小鹰、高渊等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,将上海故事的独特神韵呈现在荧屏上,期待与更广泛的受众相遇。
王小鹰新作启幕:上海图书馆对话影视改编与城市精神近日,久违的上海文史馆馆员、著名作家王小鹰在一场于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的座谈会上,与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高渊展开了对谈,共同探讨了小说《长街行》的影视改编及其背后的上海城市精神。
王小鹰在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对《长街行》影视改编的设想,她强调:“故事里的人物应该具有复杂性,只有复杂了,才是可爱的。我想,故事里的上海女人应该是智慧的、有文化底蕴的。”她希望改编后的电视剧能够深化观众对上海城市和上海人的理解。《长街行》作为上海尚世影业的影视孵化项目之一,与高渊的《诺曼底公寓》等作品一起,以上海城市为创作母体,旨在在荧屏上点亮上海坐标。尚世五岸总经理周瑜指出,影视创作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已成为重要趋势,海派文学中蕴藏着上海故事的独特魅力。
王小鹰以《长街行》为例,讲述了一条小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填浜筑路,到改革开放后的高楼林立,再到如今文化氛围浓厚的变迁。她认为,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发展,也映射了人的生活和命运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,海派文学作品如《上海的早晨》、《围城》、《长恨歌》等经过影视改编,在上世纪荧屏上开启了别具一格的“海派电视剧”叙事。近年来,《我的前半生》、《大江大河》等作品的改编,继续描绘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和人间烟火。王小鹰期待《长街行》的电视剧剧本能够真实可信,主角人物不必尽善尽美,而是符合人性真实的逻辑。她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反映出上海人的精神世界,而非刻板的角色塑造。高渊在创作《诺曼底公寓》时,也关注到了上海城市精神的传承。他认为,上海的城市特质体现在时尚、开放和英雄不问出处上,这正是上海给予作家们无限创作灵感的源泉。随着《长街行》有声剧的先行开播,这部作品正逐步解锁类型多元的作品形式。王小鹰和高渊的创作理念,以及对上海城市精神的传承,无疑为海派文学影视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。我们期待更多城市文化IP与更广泛的受众相遇,共同见证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