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,麦琳和李行亮的选择引发了观众的热议。虽然两人的选择看似毫无悬念,但背后的原因却引人深思。麦琳的信文采斐然,却未能打动人心;李行亮的行为也引发质疑。节目中的心理专家李松蔚提出的建议也遭到了观众的质疑。在探讨原生家庭的话题时,节目是否过于偏颇?麦琳的遭遇值得同情,但她的行为却让人难以共情。这一期节目引发了观众对心理问题的思考,也引发了关于节目内容的讨论。
麦琳与李行亮节目选择引热议,原生家庭话题探讨引发争议在近期一档热门综艺节目的最后一集中,麦琳与李行亮的选择引发了观众的热议。尽管节目预告中观察室的嘉宾曾惊讶地表示:“李行亮没下车?”但实际上,两人的镜头几乎全靠剪辑来填充时长。麦琳在未过多思考的情况下选择了下车,而李行亮则看似在犹豫,实则早已决定,只是为节目效果而拖延。当车驶离后,两人微笑相视,李行亮还特意回忆起与麦琳初次见面的情景。麦琳的信件内容文采斐然,相较于之前写下的希望李行亮记得的五件事,这次的信件更显真情实意。虽然并未打动我,但李行亮和麦琳都被这份信感动得泪流满面。然而,我不为所动的原因在于杨子曾说过的一句话:“对任何人不能仅听其言,需观其行而知其心。”正如李行亮在观看麦琳日记时的疑惑,她为何每天都在反省,但第二天的行为却截然不同?从她以前的视频中可以看出,她是一个自信、幸福的女孩,并不像是从小被打压长大的孩子。如果她养父母对她不好,让她生活得小心翼翼,那么她应该会经常感到如履薄冰。正如黄执中所说,麦琳的亲生父母对不起她,但她的养父母并没有虐待她。相比之下,刘爽和葛夕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,由母亲抚养长大;杨子则从小由奶奶带大,父母亲在童年缺席;李行亮的父母感情不佳,勉强维持婚姻却缺乏爱意,且早逝。尽管我们常说有些人需要一生来治愈童年,但如果以此论断,难道其他人的童年就不需要治愈了吗?麦琳至少养父母对她好,她相对而言或许还比较幸福。然而,在李松蔚引导下,节目组将原生家庭话题推向高潮,但在我看来,这一期的节目价值并不高,提出的建议也过于空洞。或许正是李松蔚的方法启发了麦琳和节目组,在最后一期节目中,他们放出了所谓“大招”。然而,这招对我并不奏效,我始终无法理解共情麦琳的行为。十几二十岁怪原生家庭,三四十岁还在怪原生家庭,而且她在综艺中展现的邋遢、假忙、没边界感、情绪不稳等行为,似乎与她拿出的挡箭牌并无关联。麦琳的遭遇值得同情,但她的行为并不值得共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