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将上映的鲍勃·迪伦传记电影无名小辈引发了文青们的热烈讨论。这部电影将带我们穿越迪伦的音乐旅程,从民谣时代到摇滚巅峰。然而,这部电影是否能够真正深入迪伦的内心世界,展现那个被神话化的时代的真实面貌?影片对迪伦的反叛与挑衅性进行了剖析,但似乎并未触及他为何这样做的原因。这部影片能否超越好莱坞套路,真正展现迪伦的多面性,引发观众思考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鲍勃·迪伦传记电影:《无名小辈》中的音乐之旅与自我探索在踏入影院观看鲍勃·迪伦传记电影《无名小辈》(A Complete Unknown)之前,我特意重温了《剑桥鲍勃·迪伦手册》和《鲍勃·迪伦与美国时代》等书籍,以期在观影时保持清醒的头脑,避免陷入怀旧情怀的泥沼。然而,当“甜茶”/迪伦在医院里为伍迪·盖瑟瑞演唱《Song To Woody》时,我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。泪水固然是情感的流露,但它们并非评价电影的唯一标准。鲍勃·迪伦的歌曲常常触动人心,但他本人却不喜欢那种媚俗的泪水。在二十一世纪的巡演中,他很少演唱那些催泪的歌曲,即使演唱也会进行改编,使之变得“难听”而独特。观看迪伦的电影,我们需要祛魅,因为迪伦也希望我们祛魅。在民谣专辑大获成功后,迪伦曾以专辑《鲍勃·迪伦的另一面》表达了他不想成为时代代言人的态度。然而,电影却跳过了这一伏笔,直接呈现了他在《时代正在改变》到《重访61号公路》这一时期的插电作品。电影对这一时期的描绘含糊不清,更多地服务于导演的叙事需求,而非深入挖掘迪伦的音乐和思想。电影中,同道情、初恋情、出轨情占据了大量篇幅,而六十年代的另一面——清醒、挑衅、反思——则被忽视。鲍勃·迪伦的反叛与挑衅性源于他的复杂背景,包括犹太觉醒者的矛盾、恶魔诗人的取向、流浪马戏团的面具戏法以及后垮掉一代的解构本能。从怀疑主义出发,迪伦在六十年代完美地融合了革命者与虚无主义者两个极端,对两边的加冕不置可否。然而,在“革命”过后,迪伦变成了一个不坚定的怀疑主义者,他的信仰和信仰改宗令人困惑。面对诺贝尔文学奖,他的态度也反复无常。电影《无名小辈》虽然未能触及这些复杂的问题,但它仍然展现了迪伦与伍迪·盖瑟瑞、约翰尼·卡什、琼·贝兹等人的深厚友谊,以及对六十年代的致敬。《无名小辈》并非一部摇滚电影,但它成功地展现了鲍勃·迪伦的音乐之旅和自我探索。然而,这部电影并未深入挖掘迪伦作为一个诗人的痛楚,也未触及他的复杂思想和信仰。对于想要了解迪伦的观众来说,这部电影或许是一个起点,但更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