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观看习惯的改变,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主流电视作品成为关键。近年来,觉醒年代、山海情等作品的成功,证明了年轻观众并非排斥主旋律,而是期待有血有肉的叙事。调查显示,近九成大学生喜欢国产剧,看重故事情节和情感共鸣。这些作品以年轻化视角,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,成功与年轻观众产生共鸣。创作者们重视与青年观众的情感互动,以真实、温暖的故事打动人心。同时,数字化技术的应用,使主流电视作品在传播上更具年轻化特点,成为点燃年轻群体观剧热情的关键。
主旋律剧年轻化浪潮:如何引发年轻观众的共鸣?在快节奏的追剧时代,如何让年轻观众对主旋律剧集产生兴趣?《觉醒年代》、《山海情》、《山花烂漫时》等剧集的成功表明,年轻观众并非对主旋律排斥,而是期待有血有肉、情感共鸣的叙事。中央电视台原台长、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胡占凡指出,影视创作应采用青春的语态重构表达。中国青年报的一项针对全国2857名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,近九成受访大学生喜欢观看国产剧,且注重剧情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。这一数据反映出年轻观众对内容的偏好,以及对情感和文化的认同。影视剧如《我和我的父辈》、《觉醒年代》等成为青年探讨自我成长与个人价值的主话题,而《国家宝藏》、《唐宫夜宴》等文化类节目则成为青年分享文化趣味与个体审美的焦点。这些作品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年轻化的关键,与年轻观众同频共振。从“年轻态”影响“年轻人”,剧集如《灿烂的风和海》、《小巷人家》、《南来北往》、《日光之城》等以年轻化的视角,贴近年轻受众,打动观众。创作者们注重与青年观众的情感互动,通过青春、爱国、理想、奋斗等内核,建立人物角色与当代青年之间的情感纽带。《日光之城》制片人张筱玺强调“真实的力量”,主创团队深入高原采风,走访当地百姓,采访原型人物,挖掘故事生命力。这种真实、贴近生活的创作方式,使作品引发观众共鸣。在传播形式上,从“单向输出”转变为“双向共创”,如《我的阿勒泰》、《喜人奇妙夜》、《两岸家书》等作品,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讨论。B站等平台上的年轻人积极参与,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。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文化内容注入新的活力,如纪录片《跨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》,通过创新方式和技术手段,让古老的中轴线焕发新的生命活力。青年创作者庄灿杰认为,技术可以让我们从1到100,但从0到1的这一步要由人来做。人拥有情感,才有表达。在智媒时代,如何将技术、艺术与新一代的精神气质、文化需求融合,是创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。主旋律剧年轻化浪潮正在兴起,创作者们应以年轻观众为出发点,用青春的语态、真实的故事、创新的传播方式,引发年轻观众的共鸣,传递正能量。
